新中国早期的科普读物《学科学》
科学知识并不枯燥难懂,而且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,这是我在淘到新中国早期出版的《学科学》杂志感触最深的一点。
《学科学》于1956年4月创刊,由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编辑出版,主要是针对工、农群众的科普读物,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这本杂志题写了刊名“学科学”,并写就热情洋溢的长诗一首,作为开篇的话;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(1951年改为林业部)部长、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、林学家梁希发表了《农民需要科学翻身》的文章,院长、协会主席联手为杂志写文,可见对科学普及的重视。
《学科学》有“农业知识”“基础知识”“工业知识”“国防知识”“卫生知识”“天文气象”六大板块,还有“科学信箱”和“俱乐部”两个小栏目。这些板块中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,如“农业知识”中刊发了“旱地灌溉”“长庄稼的好地方”“饲养员怎样防猪瘟”等文,解决了农民种植粮、菜和家畜防病问题;“基础知识”中介绍了“植物的细胞”和“氧”,从最简单的知识入手,文章短而精,浅显通俗;“工业知识”中深入浅出地讲了“钢和铁”的区别用途、“一度电能做多少事”;“国防知识”饶有兴趣地带读者了解了“坦克”的历史、性能、使用;“卫生知识”普及了“打预防针”的常识;“天文气象”分别写了“天上有哪些星星”、“风”……从文章的标题就能看出,这本小杂志,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,让群众了解科学知识,运用于生产、生活,真是贴心、方便、实用。
这本32开的杂志还有一个特色,就是大量运用插图、漫画,彩色印制封面、封底,封二、封三则以图解的方式介绍“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的基础”和“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区分布”。内文部分也基本是一文多图,图文相得益彰,一目了然。
由这本小杂志,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,百废待兴,国家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,重视科学,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工作方式,想尽办法,用最通俗、易懂、易行的传播手段,让更多的人相信科学,正像郭沫若的诗中所说“老也行,少也行,大家来当科学兵。各门兵种都需要,同向科学大进军。”
(《中国文物报》2018年8月10日第8版)